7月11日,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一处项目建筑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个正在忙活的工地,是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建设项目施工现场。
西安职工自20世纪50年代起见证着这座工人文化宫的起落。如今,承载了几代西安人青春和记忆的工人文化宫,不久后将“重装归来”,成为工会联系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之间桥梁纽带作用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在全国总工会、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总工会采取自筹与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大我省工人文化宫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各级工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4亿元,实施市、县(区)工人文化宫建设、改造项目83个,全省工人文化宫数量已增至105家,为职工提供基本服务的工人文化宫数量从2015年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85.2%。
目前,以榆林、铜川、杨凌工人文化宫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工会特色的新时代工人文化宫建筑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全省职工文化建设里程碑式的“惠民工程”和当地重要的城市地标。
抓实建设强支撑 发展驶上“快车道”
在陕北高原的榆林市佳县,榆佳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职工们吃住在开发区,但离县城有40多公里,县城的工人文化宫很难发挥作用。
“职工在哪里,工会服务就在哪里,那我们就把工人文化宫搬到开发区去!”原佳县工人文化宫项目建设负责人、县总工会机关工会主席曹海军回忆道。
在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后,新的佳县工人文化宫在2016年破土动工。2018年10月,榆佳经济开发区被批准升级为榆林市首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部分企业建设完毕后职工陆续进入,总投资2300万元的新的佳县工人文化宫也投入运行。
类似的“涅槃”故事正在陕西各地的工人文化宫上演。
陕西省委出台的《陕西省总工会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打造一批面向职工群众、功能完备、吸引力强的职工活动阵地发展目标,为全省工人文化宫建设发展绘出一幅美好蓝图。
省总工会抓住工会改革机遇,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地方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工人文化宫的建设规模、标准和资金保障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工人文化宫建设投入不足、资金保障乏力等问题。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分别支持1.2亿元和6000万元,专门用于各市、县(区)工人文化宫建设资金补助。同时,省总工会充分调动各市、县(区)工会建好管好用好工人文化宫的积极性。
陕西省总工会在全国工会系统率先实施标准化工人文化宫建设,对标对表国家和省文化场馆建设标准,对工人文化宫建设用地、建筑面积、功能布局等作出明确规定,对职工教育培训、文体活动、服务保障等功能设置提出硬性指标。对经济欠发达、职工人数较少的部分县(区)在已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采用“共享”模式做大职工文化阵地,加快工人文化宫建设步伐,既满足了职工文化活动场地需求,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目前,全省已有6市1区通过“共享”模式填补了工人文化宫建设的空白。
近年来,省总工会整改“三无”工人文化宫12家、收回出租的工人文化宫42家。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清理整改成果,对工人文化宫软硬件设施进行系统更新、改造和升级,在资金补助上给予重点倾斜。
重塑升级优服务 转型“蝶变”惠职工
一家开设有美甲、化妆、美发造型、烘焙、插花、茶艺、擀面皮制作、臊子面制作、无人机摄影、朗诵、手机视频编辑、手机图片剪辑以及各种球类、健身类等36门职工喜闻乐见的免费公益培训课程的工人文化宫你见过吗?
宝鸡市工人文化宫创新思路,不断创新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延伸服务“手臂”,让文化宫“火出圈”,成了全市职工的热门“打卡地”。
“这一职工文化服务新模式,不仅让工人文化宫资源‘转’起来,也让工会服务‘活’起来,有效提升了职工生活品质,让工人文化宫‘小窗口、大功能,小部门、大服务’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宝鸡市工人文化宫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时代发展,青年职工队伍呈现文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参与意识强等新特点。省总工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依托智慧工会建设,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现代新技术培育工人文化宫发展新动能,做强做精“工”字服务品牌。在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拓展服务,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科技、卫生等知识融入工人文化宫服务平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满足新时代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工会专门腾出一幢三层小楼,组建成立‘职工文化艺术创作创新工作室’,下设音乐舞蹈、书画篆刻摄影、文学艺术、壁画民俗等19个门类。”咸阳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艺术基地负责人郑敏如数家珍,书画家成中艾先后为赵梦桃、王保京、梁增基、呼秀珍等10余位全国、省市级劳动模范人物画像,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赞劳模、学劳模。
在普遍具备教育培训、文体活动、技能提升、职工服务四大基本功能基础上,各地工人文化宫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融入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科技等内容,开设劳模馆、工运史馆、工匠馆等宣传场馆,高标准打造培育家国情怀的职工教育阵地和引领高品质生活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职工人数较多的市区,优化整合工人文化宫资源,指导各级工会结合实际建设,打造出当地传统文化和工会特色融为一体的职工文化服务阵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对职工人数不多的县区,集中工人文化宫优势资源,突出公益服务特色,打造集爱心驿站、职工阅览、母婴关爱、工运史馆、扶贫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阵地,为职工群众提供普惠化、常态化、精准化服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工人文化宫愈发接“地气”、聚“人气”、具“热气”、有“生气”。
如今,全省各地的工人文化宫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县(区)级工人文化宫开展各类职工文化活动年服务人数85万人次以上。
工人文化宫的“工”字本色和公益性质日益凸显,工人文化宫也于岁月更迭中日益成熟。
抓好运营开新局 稳步提升“双效益”
曾几何时,繁华热闹的工人文化宫是城市的地标建筑。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少工人文化宫出现了“没落”的景象,这种现象在我省也不同程度存在。
2018年,中国工会十七大重新修正《中国工会章程》,明确规定工会兴办的企业、事业,都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坚持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为推进工运事业服务。
眼下,陕西各级工会正推动文化宫建设向2.0版本升级,即逐步由清理出租承包向规范化建设管理升级,由用活存量资产向做大增量资产转变。
在公益性服务性的理念渐成共识以后,如何推动工人文化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紧迫课题。
“铜川市职工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是工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窗口,这决定了服务职工必须牢牢坚持公益性服务性这一根本属性。”建制后的首任铜川市职工文化中心主任房涛如是说。铜川市工人文化宫采取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管理团队负责工人文化宫的日常管理和规范运营,稳步推动阵地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实现了工人文化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逐渐走出了一条推动工会资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运营经费的有效保障是工人文化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省总工会着力推进工人文化宫纳入当地公益类事业单位序列,注重在工人文化宫人员、运营、场地维护等经费保障上出真招用实策,将新建工人文化宫机构和人员编制作为审批的先决条件,规定凡新建工人文化宫必须解决编制和人员财政供养问题,确保工人文化宫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落实落地,建立工人文化宫规划、建设、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榆林市工人文化宫建成揭牌前夕,榆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出成立榆林市工人文化宫的批复,明确文化宫为市总下属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核定事业编制20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
截至目前,全省约90%以上工人文化宫已纳入公益类事业单位序列,新建工人文化宫全部落实了人员编制,并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突出公益、聚焦主业、自主经营、依法监管。紧紧抓住这样16个字,工人文化宫的工作就能干好。”省总工会资产监督管理部部长姚颖君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陕西省总工会还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管理细则(试行)》《全省工会示范县(区)工人文化宫建设方案》等,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工人文化宫运营机制,推动工人文化宫规范运营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做优服务、做强品牌的新路径,全力建设聚人心、惠民生、树形象的服务职工新高地。
“工人文化宫姓‘工’,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推进社会化市场化,在‘管’和‘用’上下功夫,加强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使工人文化宫真正成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切实做到工人文化宫里有工人,工人文化宫里有文化。”陕西省总工会主席郭大为说。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作为三秦职工的精神家园和工会服务职工的前沿阵地,工人文化宫经历了漫长的涅槃。如今,它终于在陕西各级工会协力振兴下归来,生机怒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正在成为陕西广大职工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港湾。
据《陕西工人报》
转载请注明: 凯发k8官方网娱乐官方-凯发k8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 建设幸福港湾 打造职工乐园 ——陕西工会推进工人文化宫建设工作纪实